抗思覺失調藥

我們早前講解過,思覺失調是一種早期的不正常精神狀態,成因是由於腦部負責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抗思覺失調藥可以調節這些化學物質,從而控制各種思覺失調的徵狀。在上一篇文章,我們探討過各種抗思覺失調藥大致的作用機制,我們接下來將會簡述抗思覺失調藥的歷史和解釋第一代和第二代抗思覺失調藥之間的分別。


歷史上第一種抗思覺失調藥為氯丙嗪 (Chlorpromazine),它於1950年被化學家 Paul Charpentier 製造。氯丙嗪起初制造出來原本應用於手術病人身上,它能幫助病人鎮靜下來,減少手術對他們的衝擊,後來才被發現能幫助多種精神狀況。氯丙嗪的普及使用開創了精神藥理學發展的新一章,取替了很多舊式的精神治療方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往後的日子裡,各種抗思覺失調藥陸續被研發和應用,而抗思覺失調藥亦成為了治療思覺失調中重要的一環。


由於第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主要調控多巴胺系統,所以它們較容易引起活動機能方面的副作用,例如顫動,肌肉僵硬和坐立不安。 第二代的抗思覺失調藥則較小引起這些副作用。總括而言,第一代和第二代抗思覺失調藥的成效相若,兩者之間的分別主要是它們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當然,副作用與用藥份量和病人自身對藥物的反應也有很大關聯。在各種抗思覺失調藥中,以氯氮平 (Clozapine) 最為有效。可是,由於氯氮平有可能引起患者白血球數量急降及其它副作用,所以它主要用於對藥物呈現抗藥性的患者中。


隨著科技發展,副作用輕微的抗思覺失調藥陸續被研發。如發現身邊的家人,朋友或自身出現各種思覺失調的徵狀,應儘快求醫,讓患者得到合時和合適的幫助。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思覺基金副主席李浩銘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