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可上學嗎?

學校給予康復者鍛鍊和學習的機會,因此如經治療後患者的情況穩定,便應逐步回復正常的生活,而且重返校園和社區也能促進患者康復的進度。但假如學生未作好準備,也不用急於復課,因壓力過大也會影響康復。

患者接受治療,而其病情得以控制後,大部分學生也可以恢復以往的學習表現。但治療部分病徵可能需較長的時間,尤其是負性徵狀(例如感情麻木、語言貧乏、無動機及失去社交興趣等)及認知能力減退(例如集中力及記性減退等)。這些病徵有機會影響學生在復課初期的表現。另外,有部分藥物的副作用(例如疲倦等)亦會為學生帶來挑戰。因此在復課的初期,學生可能需要較多的學習支援。校方、家人、病者及醫護人員的緊密溝通在這階段尤其重要。再者學生有機會需要定期覆診,這樣也有機會影響學生的出席率。所以,我們更需留意康復者的情況,調整個人的期望,並在有需要時與校方協調。

學生有機會在治療期間請一段時間的病假,而在復課後生活規律的改變、趕上學習進度、面對考試功課等往往會為學生及家長帶來壓力,因此校方與家長也可在學生復課後作適當的調適。而且有些徵狀或會影響學習的情況,例如是無動機和失去社交興趣等,皆是由疾病而起,但由於這些徵狀較不明顯,家人或朋友有機會誤以為這些行為是患者的性格或態度所致,誤以為患者懶惰、不上進或不願作出改變,導致我們錯怪患者。學生能夠復課是康復過程中重要的一步,而非一個終結,所以家人、朋友和校方也可在學生復課後一同協助其恢復正常的生活。
 
此外,患病的同學亦有可能因受病徵影響,而出現一些特別的行為,校園內可能會出現歧視及排斥,甚至是欺凌的行為。研究顯示本港的思覺失調病人當中,有30%的人曾在校園內遭受身體或言語上的欺凌,例如是被同學嘲笑、起花名和凌辱。如發現這些情況,老師、家長、同學和學校社工也要多加留意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