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
何謂康復?
康復可被理解為一個建立個人興趣和能力的旅程。就算是患者的病徵未完全消失,亦能夠在新的生活中尋找到新的意義和目標,克服病所帶來的挑戰。康復者能過自主的生活,並依然能實現潛能。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及心靈方面,仍能活得精彩。
康復同時亦可被理解為病徵減少。在患者服藥後數天至數週後,妄想和幻覺會漸漸減退,但這情況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受病徵影響的時間可能會較長,甚至有些已消失的徵狀或會再出現。這些情況可能會使人認為康復的進度緩慢,而感到氣餒、失落和絕望。儘管如此,我們也需積極與醫護團隊反映情況,他們會為患者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法。儘管過程可能較漫長,但我們知道思覺失調患者有很大機會能夠康復的。一般而言,服藥一至兩年後大部分患者的負性徵狀也會逐漸減退,開始回復以往的活動和社交生活,患者也有機會再次工作或上學。可是,有部分患者亦有機會一直受到殘餘徵狀的影響,仍可能出現一些例如疏於自理、對身邊的人或事缺少興趣或動力、言語貧乏、失眠或睡眠過多、情緒暴躁等情況。患者可能難以回復平日的生活習慣及社交生活。這時,我們除靠藥物的治療外,也可鼓勵患者多參與社區中的活動和技能培訓,逐步適應和面對病所帶來的挑戰。
患者可上學嗎?
學校給予康復者鍛鍊和學習的機會,因此如經治療後患者的情況穩定,便應逐步回復正常的生活,而且重返校園和社區也能促進患者康復的進度。但假如學生未作好準備,也不用急於復課,因壓力過大也會影響康復。
患者接受治療,而其病情得以控制後,大部分學生也可以恢復以往的學習表現。但治療部分病徵可能需較長的時間,尤其是負性徵狀(例如感情麻木、語言貧乏、無動機及失去社交興趣等)及認知能力減退(例如集中力及記性減退等)。這些病徵有機會影響學生在復課初期的表現。另外,有部分藥物的副作用(例如疲倦等)亦會為學生帶來挑戰。因此在復課的初期,學生可能需要較多的學習支援。校方、家人、病者及醫護人員的緊密溝通在這階段尤其重要。再者學生有機會需要定期覆診,這樣也有機會影響學生的出席率。所以,我們更需留意康復者的情況,調整個人的期望,並在有需要時與校方協調。
學生有機會在治療期間請一段時間的病假,而在復課後生活規律的改變、趕上學習進度、面對考試功課等往往會為學生及家長帶來壓力,因此校方與家長也可在學生復課後作適當的調適。而且有些徵狀或會影響學習的情況,例如是無動機和失去社交興趣等,皆是由疾病而起,但由於這些徵狀較不明顯,家人或朋友有機會誤以為這些行為是患者的性格或態度所致,誤以為患者懶惰、不上進或不願作出改變,導致我們錯怪患者。學生能夠復課是康復過程中重要的一步,而非一個終結,所以家人、朋友和校方也可在學生復課後一同協助其恢復正常的生活。
此外,患病的同學亦有可能因受病徵影響,而出現一些特別的行為,校園內可能會出現歧視及排斥,甚至是欺凌的行為。研究顯示本港的思覺失調病人當中,有30%的人曾在校園內遭受身體或言語上的欺凌,例如是被同學嘲笑、起花名和凌辱。如發現這些情況,老師、家長、同學和學校社工也要多加留意和處理。
患者可工作嗎?
工作能令康復者維持社會的參與。雖然康復者會在求職及工作過程面對挫折,但這卻是平常人必經之路。我們可鼓勵康復者克服困難,重拾充實的生活。
然而,不同年齡的康復者在求職或重投工作時可能會面對以下的困難:
可能面對的困難 | 解決方法 |
較多工作經驗的康復者可能認為工資比以往工作低、工作性質較以往低微。 | 有些康復者(尤其學歷較高者)可能會發現工作的工資和性質未必可達到心目中的要求,造成挫敗和氣餒。另外,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使人疲倦、覺得難以集中等,都有機會影響康復者的工作表現。因此家人朋友可先聆聽康復者的工作意向和計劃,並給予意見和鼓勵。若工作期望過高,可與康復者一同調較工作期望。 |
難以解釋自己的「工作空白期」 | 有些康復者可能不希望向僱主透露自己患過思覺失調,我們可在自己的私隱權和精神健康的需要之間取一個平衡點,再決定自己是否向僱主表明自己是康復者。 |
沒有太多工作經驗的青少年有機會缺乏自我認識、求職技巧、工作經驗或對就業市場的認識,或會容易放棄。 | 很多社會服務機構會提供職業輔導、職前訓練等服務。除此之外,我們也可嘗試一同訂立可達到而具體的短期和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可以是兩星期內整理好個人履歷表、一個月內投寄三封求職信、半年內完成某證書課程等。長期目標則可以是一年內成功找到某類工作、工作維持最少一年等。一同訂立合理的目標有助患者一步一步地向目標邁進。 |
重投工作或會為患者帶來壓力。 | 患者可能因病患感到自信心比以往較低,或者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加上工作上不一定有即時的滿足感,都會令某些患者重投工作時感到有壓力或不愉快。因此家人可鼓勵康復者學習自我欣賞,同時也可提醒患者可善待自己或裝備自己,並鼓勵他們多與人分享自己面對的事。 有時我們可鼓勵患者先參與一些義工服務或半職工作,以逐步使患者提升社交技巧、增強自信心、培養興趣及加強應付壓力的能力,為未來的工作做更好的準備。當然每個人經歷的過程也不同,而每個人最終的目標並不是一定要找一份公認為好的工作,而是健康的身心和滿足的生活。 |
同時,有些患者可能受徵狀的影響,未準備好外出工作,例如是無動機和失去社交興趣等,皆是由疾病而起,但由於這些徵狀較不明顯,家人或朋友有機會誤以為這些行為是患者的性格或態度所致,誤以為患者懶惰、不上進或不願作出改變,導致我們錯怪患者。事實上,我們也不用急於要求康復者復工,因壓力過大也會影響康復。
什麼會導致復發?
患者康復後仍有機會復發,研究顯示思覺失調患者之中,有大概一半的患者在1至3年內,正性病徵(例如妄想、幻覺及思想和言語紊亂的徵狀)會再次出現。
事實上,可增加復發機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是:
- 不按指示服藥
香港近期有研究顯示,大概八成病人在停藥後一年內復發
- 同時患有物質使用障礙 (Substance Use Disorder)
濫用藥物,例如K仔、咳藥水等,也會加添復發的機會
- 個人壓力
個人面對的壓力和處理壓力的能力亦與復發有關係
患者和家人需要理解患者康復後,思覺失調是有機會復發的。就算是復發也不用感到沮喪,因為可選擇的補救方法有很多,而且從復發中患者和家人更能掌握病情,以防止之後的復發。
每個人的情況有別,現時醫學界不能很準確地估計每個人復發的機會率,但重要的是患者及家人對復發的可能性及預防復發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及早發現在復發時的病徵,盡早作出適當的處理,便可使康復的過程更順利。
如希望詳細了解如何預防復發,請按此處。
如何預防復發?
患者可選擇為預防復發做好準備,以減低復發的機會。如發現患者出現一些過往病發時的徵狀,家人和患者便需加倍留意。
預防復發四步曲:
- 認識復發徵兆
- 找出關連事件
- 籌劃預防計策
- 建立支援系統
第一步:認識復發徵兆
每個人的復發跡象各有不同,如我們能夠盡早察覺,便能及早處理,以防止復發。復發跡象可有以下數種:
思想、感覺方面 | 行為方面 |
難以集中精神、滿懷心事、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緊張不安、有自毁意念、多疑、感覺自己被留意或監視、幻聽重現、對聲音敏感 | 經常失眠、食量減少或增加、濫用酒精或毒品、出現奇怪行為、重覆行為、說話混亂、自言自語、社交退縮、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不顧儀容、個人行為及生活習慣改變 |
當家人留意到這些跡象,可鼓勵患者開放地說出來,與患者一同及早尋求協助,以防止情況惡化。
第二步:找出關連事件
復發一般也是由誘因所引發而成,患者可先找出一些引致復發的關連事件,預先想辦法提高自己應付困難的能力,並嘗試以正面的想法來面對情況,使病情可保持穏定。以下是一些可能會引致復發的因素:睡眠不足、學習遇上困難、工作量大增、人際關係有衝突、面臨挑戰、喝酒或濫用藥物、不按處方服藥、受到打擊、發生不如意的事等。以上是部分的例子,因每個人的經歷和反應也不一樣,所以我們更應該正面地去面對及了解患者的情況。
第三步:籌劃預防計策
找出關連事件後,患者和家人可以想出一些辦法來預防復發,例如是培養依時服藥習慣、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和處理壓力源頭等,家人亦可參與一同計畫,並在有需要時從旁支持和協助。有些時候,我們以為病徵減退後,可以自行停止用藥,這樣會增加復發的風險。服藥和覆診不表示患者還未康復,就算是已消除病徵,醫生也會按不同患者的需要,建議患者服藥一段時間以預防復發。
第四步:建立支援系統
患者出現一些不如意的病徵和情緒,並非他們所願的。若果家人對疾病了解不足,便容易誤解和怪罪患者。所以,家人可選擇少一點批評,多一點認識疾病,給予適當的體諒、鼓勵和支持,並避免定下過高的目標和期望,這樣才有效減低復發機會和適應新的生活。除了家人,其他和病人相熟的人,例如朋友、同事及醫療團隊,都可成為患者重要的支援系統。
患者和家人可以選擇用以下方式,記下一些簡單而有助患者預防復發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