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照顧患者
家人支持有何重要?
家人在思覺失調病人康復的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患病初期的階段中。研究發現家人對第一次發病的患者的支持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例如鼓勵患者定時服藥、支持患者持續接受治療、鼓勵患者改善社交生活,以及減少入院的日數等。
此外,家人對疾病的認識和見解,會影響家人如何照顧患者,並能解釋家人對患者患病過程的影響。有研究發現認識疾病和藥物較多的照顧者,相比較少認識的照顧者,更能有效地鼓勵和支持患者按時按量地服藥。而此服藥習慣與復發機會有著密切的關係。
除了對疾病和藥物的認識外,家人如何與患者溝通也對患者有重要的影響。適當的溝通能減低家庭衝突的機會。給予適當的關心、正面的鼓勵、合理的自由度,更能使患者重新過著獨立而豐盛的生活。
事實上,若果思覺失調患者的病情較輕,讓患者住在自己的家其實能給予他一個較理想的復康環境。一般而這,如患者可以定期在精神科覆診、配合醫生建議的藥物治療、得到家人的關懷和支持、住在自己熟識的社區,與住在精神科病房比較,更有助患者康復。
與患者最佳的相處方式?
家人的關懷是患者的良藥。有些時候家人的關心可能會令家人表現得緊張,不自覺地與病人相處時表現出來,而引致一些負面的行為或溝通上的困難。
有時候家人亦會因為對病人的關心而出現一些負面的情緒,例如擔心、憂慮和氣憤等。此時我們更需要小心地留意這些感受,盡量有技巧地把它們表達出來。事實上,言語及行為表達是一種藝術,它的目的除了是要使對方清楚了解彼此的想法之外,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使彼此的關係更融洽。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溝通技巧以及注意事項:
態度 | 具體行動 | 例子 |
從正面的角度思考評價 | 多看他的優點和進步, 多說一些讚美的說話。 | O「很欣賞您有勇氣和耐性接受治療。」 O「你多了幫忙做家務,真的為家人著想。」 |
以關心取代批評的態度 | 多以關心的方式表達, 少用批判性態度傾談。 | O「最近見你有點累,有什麼煩惱嗎?」 X「你對人的態度很差,問你什麼也不回應。」 |
善用關心的行動和言語 | 用行動言語表達關心, 以行動言語表達接納。 | O「見你沒心情,有什麼事嗎?一同外出走走吧!」 O「我寫一封信給你,有空看看吧!」 |
耐心地了解及肯定對方 | 說話前先聆聽他心聲, 認同被病困擾的感受。 | O「是的,這些情況或會使你感到煩惱。」 X「不用再說了,一句到尾就是你又發脾氣」 |
積極地給自己成長機會 | 多認識疾病相關知識, 不把行為歸咎於性格。 | O「可能吃了藥會有點累,難以集中精神工作。」 X「為何又這麼懶惰,不願上班?」 |
以耐性表達和給予空間 | 聽不懂時耐心地重覆, 心情壞時不用說太多。 | O「你有否帶傘子?」「帶了傘子沒有?」 O「我明白你現在有點憤怒,靜一靜再談好嗎?」 |
注意自己的期望和標準 | 避免擁有過高的期望, 作出調整以減輕壓力。 | O「如太累難以工作,想不想幫輕我做點家務?」 X「你一向成績很好,勤力點便能趕上!」 |
主動合宜地表達和溝通 | 適當時創造傾訴機會, 有需要時每次說一點。 | O「我今天多了一位新同事,你工作有什麼轉變嗎?」 X「我要求很簡單,就是要…(下省一千字)。」 |
是否需長期照顧患者?
當患者病情較嚴重,或需要家人較多的照料。如患者的情況已好轉,我們可多鼓勵患者學習獨立地生活。
有部分照顧者或會認為患病會令患者能力大大下降,而對患者表現得過份保護和縱容。這樣會削弱患者的獨立能力和造成依賴,對康復產生負面影響。
家人面對患者突然患病很容易會產生擔憂的情緒。有些家人更會認為自己需要為患者患上病而負上責任,因而產生補償行為。他們非常關注病人的情況,甚至比以往更關注,並將所有時間也投放在病患者身上,對病患者作出過度呵護的行為。家人對患者的擔憂、補償和保護也源於父母的愛,可是我們亦要理解過份的照顧和保護,有機會為患者帶來負面影響,例如會造成依賴、使患者難以獨立,甚至令病患者感到很大壓力。
因此,在康復期時我們可嘗試放心讓患者自行嘗試與學習,鼓勵他們多照顧自己。在生活安排上,家人可多詢問患者的意見,容讓他們自己作抉擇,並訓練患者的自我照顧及獨立自主能力。同時我們可多了解患者所出現的藥物副作用及陰性病徵,並以積極的態度去幫助患者克服這些障礙,切勿過份遷就及縱容。我們亦可鼓勵患者多接觸朋友,增強人際關係,重新與現實接軌。
有部分家庭可能未能照顧家中的患者,參與社區中一些生活技能的訓練,或能使患者學習照顧自己的生活和管理財政,並可維持穩定工作的習慣。但若感到力不從心,或認為患者需要較多獨立生活的學習與訓練,也可考慮院舍式照顧,如希望了解社區中提供以上服務的單位,請按此處。
不願看醫生或服藥怎辦?
有些患者可能因認為自己沒有患病、怕被人發現自己患病而被標籤、或不想被藥物的副作用影響,而不看醫生或服藥。事實上及早看醫生,並按醫生的指示服藥是相當重要的。若親友剛出現病徵,如患者能盡早接受治療,所需藥物的劑量會較少,並能減少併發症,康復的效果亦會更理想。而若不按指示服藥,更有機會增加復發機會。
因此,家人可以支持和尊重的態度,聆聽患者不想看醫生或覆診的原因,和對藥物的看法及服藥後的感受,有需要時可陪伴患者覆診,一同尋求醫生或社工的協助,以澄清有機會出現的誤解,並共同尋找解決方法。
患者不願意看醫生,有機會是基於他們認為自己沒有病,家人可多用一些較少被標籤的原因鼓勵患者看醫生,例如是患者沒有胃口、睡眠質素不好或體重減少等原因與患者溝通。有些時候,或需一段時間的勸告,家人同時亦可考慮尋找社工的幫助。
至於如患者不願服藥,亦可嘗試與患者討論時,指出與患者對藥物一致的看法(例如:藥物有效治療失眠),而不一定需要患者認同自己患病,並由對患者較有影響力的人負責提醒他服藥。如患者因藥後反應而不願服藥,也可獲患者同意下陪伴他覆診,將患者服藥後的反應告知醫生。同時家人也可以言語表達對患者願意依從指示服藥的認同與欣賞。
《家屬溫馨錦囊之鼓勵服藥秘笈》
- 抗副作用顯關懷 (家人應以關心的態度去理解患者服藥後出現的副作用)
- 藥物療效齊認識 (家人應與患者一起認識及學習有關精神科藥物的知識)
- 耐心勸告講後果 (家人向患者耐心地解釋不依時服藥可能產生的效果)
- 服藥當作家常事 (鼓勵患者將服藥當作每天日常的生活習慣)
- 簡化處方助記憶 (鼓勵患者固定服藥時間,如:每餐飯後,減低忘記服藥的機會)
- 醒目家人提服藥 (家人應提醒患者依時服藥,但避免讓患者感到有壓力)
- 調較藥物視等閒 (鼓勵患者以平常心去面對醫生增加藥物劑量的建議)
- 瞞騙服藥不適宜 (家人不應將藥物混入食物中瞞騙患者服用,以免產生反效果)
出現幻覺或妄想該怎辦?
當親友出現幻覺或妄想的時候,他們多數會感受到負面的情緒,有時感到害怕、擔心、煩躁和不安,甚至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表現得與平日有別。雖然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這些幻覺及妄想都難以理解,而且毫不真實,但對患者而言卻是十分實在,所以我們首先可找個安靜、私隠度高的地方(例如:關電視)。接著,在與患者溝通時可考慮以下幾點:
- 以開放性的態度關心患者的情況(例如:「你很像很慌亂,是什麼令你感到慌張?」)
- 說話時清楚,盡量用簡潔的句子,並減慢速度,有需要時重覆說話
- 保持耐性,並給予足夠時間讓對方作出回應
- 不與患者爭論妄想和幻覺是否真實,對他們來說這些感覺是千真萬確的。相反,嘗試把自己代入患者的處境,認同忘想或幻覺所產生的負面感受(例如:「如果我經常感到被監視,我也會很害怕。」)
- 不用假裝自己也感受到妄想或幻覺,不用表示贊同
- 不要命令或責罵,也不用爭論該怎辦
- 不要長時間凝視患者
- 引導患者說一些真實的事情
另外,在有需要時,亦可考慮記錄患者的情緒和行為變化,向跟進個案的專業人員反映。若情況嚴重和危急(如患者自殘或傷害他人),我們便需報警或向醫護團隊或社工求助。
親友缺乏動力該怎辦?
對大部分人來說,生活的動力和興趣是來得很自然的,所以平日我們也不會太留意,只會覺得工作、學習、生活和交際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是,有負性徵狀的患者則可能缺乏動力做這些我們視為平常的事,旁人可能會視之為逃避或懶惰。家人或會感到不知所措,以下的建議可作參考:
- 不要責罵患者或強行要求患者做不願做的事情(如工作或學習)
- 先聆聽康復者解釋原因和表達感受,了解是否因病徵、藥物副作用、自信心低、被歧視等原因而拒絕工作、學習或與人接觸
- 如問題是由病徵或副作用所引致,可告知醫護人員
- 如缺乏自信心、工作和社交技巧,可透過專業人員轉介,參與社交小組或職業訓練等類型的活動
- 發掘患者的優點和作出改善的行為,並多作讚賞
- 讓患者明白社交生活和個人衞生的重要性
- 與患者一同訂立具體而能達到的計劃(例如:每天梳洗的次數、與其一同購新衣服、每天對兩個人微笑打招呼、推動患者做家務、參加偶到的興趣班、與別人談談自己興趣或兒時樂事等等),過程中可給予適當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