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把光明傳開去
把光明傳開去

在 2007 年之前,我們和大家一樣,不太認識什麼是思覺失調,也沒有醒覺到精神健康的重要。這一切因為我們的侄兒,谷祖琳的弟弟而改變。在2007年,祖堯因為思覺失調這個病離開了我們。當年的無助仍然歷歷在目,這令我們想到其實社會上還有很多病人和他們的家人因為缺乏關於思覺失調的知識和不懂得面對社會的標籤而飽受同樣的煎熬。我們希望延續祖堯樂於助人的精神,於是,我們在2009年加入了思覺基金。

思覺基金由一群熱心於思覺失調服務的資深專業人士、學者及社會人士組成,旨在透過結合研究及臨床經驗,與各相關組織攜手推廣高質素的思覺失調服務、專業培訓,及健康教育等活動。基金的使命包括透過心理健康教育及推廣活動,致力淡化思覺失調的標籤效應;推廣各種求助渠道,令患者能及早得到診斷;將研究及臨床知識轉化成教育資訊和有效的干預服務;為香港的專業人士提供與思覺失調相關的最新、最專業的資訊及培訓 。自我們在2009年加入之後,基金推行了多個公眾意識及教育活動並致力推廣運動對思覺健康的好處,例如FitMind步行籌款,校園行,及近期的FitMind瑜珈。(詳情請參閱www.episo.org)

沒有精神健康,我們不能享受快樂的人生。踏入思覺基金第五個年頭,我們喜見社會大眾開始關注精神健康,思覺失調的標籤開始淡化。我們很幸運,能帶著祖堯留下來的愛和勇氣去實現他的願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們會邀請思覺基金的醫生和臨床研究員和大家分享更多關於思覺失調的知識和基金的活動,希望大家一起把光明傳開去!

思覺基金行政總監   谷翠麗
思覺基金副主席     谷祖琳  谷德昭

link to content
什麼是思覺失調?
什麼是思覺失調?

相信大家都接觸過有關於思覺失調的資訊,但是,到底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是思覺失調和這個名字的由來?

思覺失調是一種早期的不正常精神狀態。由於腦部負責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患者在思維,情感和感覺上會與現實脫離,並會出現思想及言語紊亂,妄想和幻覺等徵狀。思覺失調多出現於青年期及成年早期(15-25歲)。其實,思覺失調在香港絕不罕有,香港人口中大概有2-3%患有思覺失調。

在2001年之前,香港並沒有一個專有名詞去形容思覺失調這種早期的不正常精神狀態,只是以“嚴重精神病”這個比較籠統的名詞去涵蓋各種不同的不正常精神狀態,例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狂症和抑鬱症等等,都與思覺失調混為一談。由於思覺失調是一種可以發展成為不同類型的精神病的早期徵狀,所以“嚴重精神病”這個名詞容易令人產生誤解;而且,香港社會普遍對“精神病”有根深蒂固的忌諱和歧視,這些因素往往令病人錯過黃金的治療時機。

有見及此,在2001年,醫管局牽頭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提倡早期干預,意即希望病人及早接受治療,防止病情惡化。工作小組經過反覆討論,敲定思覺失調這個名詞,好處有三。第一,簡單扼要地帶出這個病的病徵,有利於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溝通,同時令提升公眾意識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第二,擺脫了黏附“嚴重精神病”的標籤,令病人和他們的家人不再諱疾忌醫。第三,“失調”表達了透過治療找回平衡的希望,令病人有勇氣踏出接受治療的第一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
臨床教授及系主任
暨思覺基金主席
陳友凱教授

link t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