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思覺失調的徵狀: 思想及言語紊亂
思覺失調的徵狀: 思想及言語紊亂

相信經過幾星期,大家對於思覺失調的正性病徵和負性病徵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除了之前詳細解釋過的妄想和幻覺之外,思想及言語紊亂也是正性病徵的一種。由於思想和語言是兩個難以分割的概念,因此“思想紊亂”與“言語紊亂”這兩個術語均可以互換使用。

 

思覺失調的患者在言語上的異常通常可以直接被觀察到。言語紊亂亦可以分為正性和負性。負性的言語紊亂主要指話語量或內容貧乏;而患有正性言語紊亂的病人可能會說話急促、缺乏主題、雜亂無章、內容離題或語無倫次,令別人難以理解。正性言語紊亂通常與妄想和幻覺一起出現在思覺失調病情的活躍期,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病情。相比之下,負性的言語紊亂卻相對持續而且難以治療。


除了思想及言語紊亂,思覺失調患者也可能會表現出一些更為輕微的語言異常,例如,與人交談不夠禮貌,說話過於繁瑣或簡略。這些細微的表達異常可能會阻礙病人建立有效率和意義的對話。


語言是人類溝通最重要的工具。雖然思覺失調患者的語言問題不會影響他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比其他語言障礙的疾病(例如:失語症)相對較輕,但是,言語異常能直接影響患者的社交能力。文獻指出,思覺失調患者的言語異常可影響他們獨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就業前景以及生活質素。因此,我們應該給予患者更多的包容和諒解。與此同時,我們亦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好讓我們深入理解思覺失調患者的言語問題,從而設計有效的干預模式,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精神醫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徐佳琪博士

link to content
思覺失調的徵狀: 認知功能受損
思覺失調的徵狀: 認知功能受損

當我們談論起思覺失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在此專欄探討過,一些比較明顯的徵狀,例如幻覺和妄想。儘管如此,思覺失調的徵狀其實涵蓋很多不同層面。當中某些徵狀,例如認知功能受損,雖然不如其他徵狀那般顯然被察覺得到,但也對患者有深遠的影響。


思覺失調患者的注意力,記憶力和管控能力均有機會受到病情影響,導致認知功能受損。認知功能受損反映大腦某些特定的系統未能正常運作。在思覺失調的病發過程中,認知功能受損這個徵狀甚至有可能比其他徵狀提前數個月浮現。相應的治療通常能夠提升患者的認知功能,但未必能夠達致常人的水平。整體來說,患者的認知功能在患病的首五年能維持在穩定的水平。有研究指出,患者的認知功能在日後或有機會進一步受損,但由於此等需要長時間跟進的研究相對難以執行,因此我們仍然未能充份了解患者認知功能的長期演變過程。

由於認知功能是患者長期執行能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所以如何改善認知功能無疑是治療思覺失調當中重要的一環。可是,抗精神藥物對於改善認知功能的作用有限。很多患者甚至會錯誤認為治療藥物導致認知功能受損,因此自行停藥-這絕對是錯誤的做法。患者的認知功能受損是因為患病,自行停藥只會增加復發及病情惡化的機會。傳統的認知矯正治療雖能改善認知功能,但需要投放大量人手和資源。

最近,研究發現每周恆常運動超過一百五十分鐘能夠顯著地改善思覺失調患者的認知功能。運動不需要耗費大量資源,而且沒有副作用,很適合患者嘗試。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
臨床教授及系主任
暨思覺基金主席
陳友凱教授

link to content
新書簡介 《原來在沒有盼望的地方才需要盼望》 記.我思覺失調的哥哥
新書簡介 《原來在沒有盼望的地方才需要盼望》 記.我思覺失調的哥哥

新書簡介
《原來在沒有盼望的地方才需要盼望》
記.我思覺失調的哥哥

作者
許耀斌(law少)

推薦
小克、何國良、車婉婉、谷德昭、周博賢、林曉峰、查小欣、洪松蔭、釗峰@CAllStar、馬浚偉、梁栢堅、張繼聰、雲海、鄧潔明、潘小濤、MastaMic

價錢
$78 (家屬會員享七折優惠)
立即免費登記成為家屬會員
如希望以家屬會員身份訂購, 請與我們聯絡, 我們會盡快回覆。

內容簡介
「我愛你,哥哥,在你離開之後,我清清楚楚知道了。」

law少一直認為自己跟哥哥是互相討厭的,思前想後也記不起卅年來屬於二人的任何歡樂時光,卻充斥著一幕幕哥哥對著自己怒吼、在飯桌上擲筷子、辱罵母親、打父親等等的時刻。而令law少更感到無力的事實是,原來哥哥患了思覺失調,以致上述的一切情景都變得「理所當然」,law少及家人都無法分辨哥哥的暴烈行為是控制不到的精神病,還是控制得到卻放肆的脾氣,他們要用常理去接受哥哥的橫蠻無理,又有多少次在受氣之後能明白脾氣也是一種病。

law少不斷逃避去認識、了解及接受患病的哥哥,心裡只是埋怨哥哥何時才會醒覺,想不到最後醒覺的是他自己:原來「愛是在你『以為』不愛的人身上體驗出來」。讓law少知道何謂「愛」的人,就是因自殺墮樓死亡的哥哥。

失去了認識、了解、接受哥哥的機會,law少才發現心底裡一直壓抑著對哥哥的愛,於是他決定要活出哥哥與自己兩個人的人生。

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law少細訴與哥哥卅年來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倒敘哥哥死後卅日的事;第三部分是用今日的我的角度描寫哥哥自殺當天的過程。

law少希望這本書能夠:
獻給所有精神病患者及其關心者;
獻給所有嘗試自殺的人及其關心者;
獻給為死亡哀傷的人。

好友熱淚推薦
小克:大部分人辭職是為了另一份更理想的工作;只有小部分人辭職是為了去尋找真正的自己。我肯定LAW少屬於後者。

何國良:打開書,每一頁都是生命力的印記。

車婉婉:每個人亦有自己的路要走,路上遇上甚麼、感受甚麼都是自己才知道。

谷德昭:LAW少的分享令你知道你並不孤獨,應該加大決心支持病人勇敢面對及戰勝思覺失調。

周博賢:透過書寫,LAW少除梳理內心的鬱結和重新檢視這份親情外,也教我們對精神病患者和其家人所處的逆境,有更深刻的體會。

林曉峰:這一個成長的代價,對LAW少一家來說十分大,原來有些事情,家人幫不上忙,倒過來還承受巨大壓力。

查小欣:生命的無奈沒打垮他,他承諾要活出雙倍精彩,積極面對無常的人生。

洪松蔭:他的成長,認真不簡單,很不容易。

釗峰@C AllStar:在他眼中我看得出悲劇過後換來了一種無畏無懼精神。

馬浚偉:一份永不磨滅的親情,一段震撼人心的經歷。

梁栢堅:從死亡去了解生命,這是一本最寫實的狂人日記。

張繼聰:經過誤解、離別和眼淚之後,剩下卻是滿滿的愛!

雲海:你可能從中得到共鳴,或得到鼓勵,但最重要是能得到真誠,一種率直無謊言的感受,一種這年代已罕有的元素!

鄧潔明:生死相隔,阻不了一段重萌的兄弟情!

潘小濤:這是一個弟弟與患了精神病的哥哥的血淚故事,一字一句都讓人看到一顆泣血的心。

MastaMic:對我來說這本書寫的不只是一個故事,裡面寫了如何啟發了愛,如何去愛。

作者簡介
許耀斌(law少)
香港人,北角人,循道人,
張記人,港大人,電台人,
毅行人,中大人,作詞人,
主持人,文字人,自由人

自己人

link to content
何謂病悉感?
何謂病悉感?

為了傳遞和宣揚有關於思覺失調的正確知識,我們希望詳細分析思覺失調的各種徵狀,令大家能夠從多方面了解思覺失調。上星期,我們跟大家解釋了幻覺的由來,這個星期,我會跟大家探討缺乏病悉感的問題。

試想像,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發燒,咳嗽和喉嚨痛,你定會察覺到自己的身體出了毛病,繼而儘快求醫 。可是,和其他疾病不同,研究顯示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思覺失調患者缺乏病悉感,導致他們未能察覺到思覺失調的徵狀,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思覺失調。很多患者和他們的家人甚至會錯誤認為這些徵狀與各種神明的影響有關。

缺乏病悉感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思覺失調的各種徵狀都大大影響患者如何理解現實世界,令他們與現實脫軌,例如,患者會認為他們的幻覺和妄想都是真實的。第二,由於患者的認知功能受損,他們比較難以理解其他有關於他們的經歷的正確解釋,會傾向堅持他們原有的概念。此外,患者可能會因為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的標籤和歧視而在潛意識上否認自己患上思覺失調。

缺乏病悉感令患者大大延遲就醫,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同時令患者不按時服藥和完成所需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對於與患者接觸的醫護人員,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沮喪和難以跨越的難題。經過藥物治療和有關於他們的病況的教育工作後,患者的病悉感大多會提升。可是,隨著病悉感提升,有些病人會因為接受不到自己患病的事實而大受打擊。由此可見,病悉感對病人有深遠而且不同的影響,如何拿捏,仍然是治療當中的一大挑戰。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暨思覺基金副主席
陳喆燁醫生

(原文)

link to content
及早治療思覺失調-針對性治療
及早治療思覺失調-針對性治療

早期干預對於思覺失調的病人有很大的益處,早期干預的原則有兩個:第一,及早察覺患上思覺失調的病人;第二,向病人提供針對病患的不同階段而設的干預治療(下稱針對性治療)。上星期,我談到及早察覺的重要性,現在我想探討向病人提供針對性治療的好處。

儘管我們有不同的抗思覺失調藥物可以使用,可是,並非每一個病人的康復過程也順利無礙。病人社會心理功能的變化,徵狀會否復發等等,也是病人和醫生需要攜手面對的問題。有研究結果顯示,思覺失調患者從病發開始計算頭三到五年的病況,是病人長期狀況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換言之,在病人患上思覺失調的早期向他們提供集中、具有針對性的有效治療,足以改寫他們的病況,而且有望減低他們長期受到徵狀困擾和各種功能衰退的機會。這就是向病人提供針對性治療的重要性和益處。

針對性治療的兩大元素為:集中的個案管理和由跨專業隊伍主理的延續治療服務。為思覺失調病人度身訂造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和不同的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按照病人和他們家人的需要及配合病患不同階段的情況而制定,例如提供家庭輔導 、 協助病人重返校園或繼續工作等。

在提供針對性治療方面,香港在亞洲地區中可算是先驅,醫管局在2001年開辦的思覺失調服務計劃,提供廣泛的公眾教育,及早轉介及評估和延續治療服務。評估顯示,對比起沒有接受早期干預的病人,參加思覺失調服務計劃的病人的自殺率和住院率較低,徵狀康復得較好,以及較能夠依時覆診。針對性治療的好處可見一斑。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暨思覺基金副主席
張頴宗醫生

link to content
治療思覺失調: 勇敢面對 及早干預
治療思覺失調: 勇敢面對 及早干預

社會大眾都可能曾經對各種精神病抱有不甚樂觀的看法,認為它們帶來嚴重的徵狀以及難以根治。可幸的是,隨著不同範疇的精神醫學研究開始得出結果,我們亦開始掌握更多可以幫助病人的知識。在這個有關於思覺失調的欄目剛開始時,思覺基金的其他成員曾經提及過早期干預的好處,在接下來的兩期,我會詳細跟大家探討。這一期,我會先解釋及早察覺思覺失調病人的重要性。

其實,及早干預的方針不只應用於精神醫學上,它在醫學的應用層面極為廣泛,例如,在治療各種癌症上,及早干預也是不二之選。在剛過去的十年期間,世界各地和香港針對思覺失調的精神健康政策和治療計劃也是從及早干預的概念出發。簡單來說,及早干預提倡的是越早察覺和診斷思覺失調病人,便能儘快提供治療,令治療的效果達到最好。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的研究指出,在第一次病發的思覺失調病人中,未治期(意即沒有接受專業治療的時期)越長,病人認知功能的衰退和各種負性徵狀(例如對生活缺乏積極性)就更為嚴重。而且,在未治期,由於病人並沒有接受藥物治療,所以他們可能未能專注學業或工作,換言之,未治期越長,對病人日常生活的影響越大。由於思覺失調多發病於青年期及成年早期,很多病人因為未治期而失去了許多人生的黃金機會。因此,思覺基金一直致力推廣有關於思覺失調的正確知識,希望病人和他們的家屬能夠及早察覺,積極求醫。此外,提供有效率及系統的求助途徑,減少醫療系統中的延誤和淡化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的標籤也能幫助病人,推動他們的康復過程。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暨思覺基金副主席

張頴宗醫生

link t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