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

思覺失調是什麼?

思覺失調是一種腦部的疾病,此名稱由英文Psychosis翻譯而成,自2001年起在香港沿用至今。它指的是一組症狀或不正常的精神狀態。 

全球人口中大概有3%的人,在一生中曾經出現過思覺失調的症狀。按香港的人口結構比例計算,每年每一萬人中會有5個新個案。不同年齡的人也有機會患上思覺失調,而較常會出現在15至25歲青少年的身上,每年大約有700名屬該年齡範圍的青少年出現思覺失調現象。 

病向淺中醫,思覺失調更甚。本地研究發現思覺失調患者平均會在病徵出現大約一年半才求診,嚴重地延誤治療。若果不及早治理,思覺失調有機會發展成重性的精神病。 

當經歷思覺失調時,患者的思維、情緒和感覺會與現實脫離。思覺失調的患者會出現正性和負性徵狀。 

正性徵狀 

  • 一些我們在一般情況沒有、腦部產生病變後才出現的徵狀,當中包括妄想、幻覺、思想及言語紊亂。 

負性徵狀 

  • 一些原本我們都擁有、腦部產生病變後才失去的能力。患者會表現得感情麻木、語言貧乏、無動機及失去社交興趣等。 

患者若及早接受專業治理,一般都會康復。每位患者的症狀和康復過程因受個人及環境的因素影響而因人而異。家人或其身邊的人在患者患病的各個階段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Download

思覺失調有哪些徵狀?

​如親友出現以下三個主要徵狀,他可能正被思覺失調所困擾:
 

  • 思想及言語紊亂

說話急速或語無倫次,談話內容貧乏及常常離題,使人難以明白。

  • 妄想         

一種脫離現實的想法,患者會深信不疑。大部份患者會變得多疑,例如他們會認為自己被監視、跟蹤、迫害、思想被控制或入侵,有的會以為有陌生人在討論自己或認為自己有超能力。

  • 幻覺

患者看到、聽到或感覺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或聲音,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真實的感覺。例如他們獨處時卻聽到有人對他們說話,也有可能會自言自語或無故地笑或發怒等。

由於這些想法及感覺對患者來說非常真實,而且多數也是相當負面的,因此他們的情緒及行為也有機會被這些想法及感覺所支配。

除此以外,思覺失調的患者亦有機會出現其他症狀:
 

  • 對身邊的人或事缺少興趣    

不想接觸別人、不願意上學或上班、睡眠增多、活動減少。

  • 情感表現平板、麻木

面部表情缺少變化,對周圍的事沒有情緒上的反應。

  • 言語貧乏

很少說話,變得沉默寡言。

  • 疏於自理            

忽視個人儀容及衛生,例如不洗澡、不理頭髮及衣著等。

以上徵狀是由疾病而起,但由於這些徵狀較不明顯,家人或朋友有機會誤以為這些行為是患者的性格或態度所致,誤以為患者懶惰、不上進或不願作出改變,導致我們怪罪於患者。

如我們發現身邊的人出現以上的情況,情緒波動或生理機能不像以往一樣,並已持續一至二週以上,影響社交及家庭等生活層面,我們應盡早求助。

Download

什麼是幻覺?

幻覺即感覺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患者感到事物由外界所產生,而這種經驗對他們來說是十分逼真的。幻覺可以出現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觀形式上。一般而言,只有在神志清楚時經歷的才稱之為幻覺。

不同種類的幻覺中,幻聽是較常在思覺失調患者身上出現的。幻聽的內容可以是仁慈的,也可以是惡意的。例如有些聲音會告訴患者做得好的地方,但亦有一些聲音可能會責罵患者,而一般思覺失調患者較常有負面的幻覺。患者或會間中聽到這些惡意的聲音,例如是聽到有人在自己背後談論自己。這把聲音也可以是有人在跟患者說話般(例如:要求患者做某些事),或是一些其他的聲音(例如:有人在上層行路、在附近重複製造噪音等)。有時患者會聽多過一把聲音,大部分時候患者也不能控制聲音的出現和消退,以至患者感到無奈及無助。當幻聽越簡單,問題越接近腦部原始聽覺區域,亦較不可能是思覺失調。簡單幻聽包括部分無法分辨的噪音或簡單音調(例如:鎖匙聲)。若果聽到較複雜的言語性幻聽,例如是較長而有組織的句子,則較大機會是思覺失調。

根據對話自我理論(Dialogical Self Theory),在一般的思維中,我們會有許多不自覺的「預演」對話,有時這些預演可能是無意識地進行。當我們標記自發的思想時出現問題,則會錯誤地將自發的思想誤以為外界的信號,訊息會被經歷為幻覺。至於歸因學說(Attribution Theory),即認為患者是把所聽到的聲音錯誤歸因他人。

幻視一般則較少在思覺失調患者身上出現。幻視即看到不存在的事物。這些事物可以是一些物件、人或圖案等。例如患者或會在家中看到一個並不存在、別人也看不到的人。除了因思覺失調,幻視可與其他原因有關。簡單幻視(如形狀、顏色),多與腦部受外來疾病廣泛影響有關,如病毒感染、腦炎、腦膜炎、血糖過低或血氧過低。但複雜幻視則與神志不清或思覺失調有關。研究顯示,當幻視越簡單,問題越接近腦部原始視覺區域,亦即較不可能是思覺失調。

有一些患者可能在觸覺的感觀上出現幻覺。這些患者可能會感受到有一些東西在身體上移動或在接觸自己的身體。例如患者或會感覺到有昆蟲在自己的皮膚上爬行但見不到這些昆蟲、自己身體的器官在移動,或有人在觸碰自己的身體等。

這些幻覺對患者來說是非常真實的,我們若遇到這些情況,並不需要否定患者,我們可先聆聽他們的感受並給予適當的回應。如希望詳細了解如何處理幻覺,請按此

Download

什麼是妄想?

妄想是患者的一種想法,儘管這想法荒誕而缺乏理據支持,患者也深信不疑。就算是患者曾面對其他經驗及相反的觀點,仍堅定不移。患者會錯誤地詮釋事物,或以為事物與自己有關。妄想的內容有很多種,我們一般也以主要的內容來分類,以下是一些例子:

關係妄想 (reference)
關係妄想是思覺失調中最常見的一種妄想,常成為前驅期徵兆和復發的警號。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例子:覺得街上的人用奇異的目光注視著自己、別人交頭接耳一定是在討論自己、網站或電視講自己的問題、有人在監視自己、街人的人喜歡模仿自己走路時低著頭的習慣、別人對自己講的說話充滿暗示、街上的人故意在自己面前吐口水,表示很討厭自己等等。

誤認妄想
誤認妄想包括Capgras綜合症,患者或會認為親友被他人冒充,另外亦包括Fregoli綜合症,患者會認為同一個人以不同身分出現,假裝為陌生人。

被動妄想(being controlled)
患者會認為自己的行動、思想、語言被外來的力量控制,而不受自己控制。很多時候他們都會將這些力量歸因於神靈的行為,例如他們會覺得邪靈在移動自己的肩膊,或上帝控制著自己的手臂。

疑病/虛無妄想 (hypochondriacal)
患者或會認為自己健康的身體出現不正常的情況、患病或有所改變。即使經醫生多次檢查都沒有發現任何病,患者仍堅持他/她有嚴重身體疾病。亦有患者會認為一些實在的事物其實並不存在。

被害妄想 (persecutory)
患者認為自己被害,例如覺得有針對自己的陰謀。

自大妄想 (grandiose)
患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是有名的,萬能的,富裕的,或者十分強大的。例如他們或會認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等重要的人物。

思想中斷、插入、被奪 (thought block, insertion, withdrawal)
有些患者也會妄想別人能加插一些想法予其他人的思想中,或是能中斷及奪去自己的思想。

 

就妄想而言,醫學家有不同的認知及神經科學學說,嘗試解釋這一現象,以下是其中一些被提及的理論:

歸因偏差 (attributional bias)
負面事件令我們心中理想的自己(ideal self)與現實上的自己差距變遠。自利偏差 (self-serving bias)是一種認知的偏差,以使人把負面事件歸因於外間,而非自己本身的問題。於妄想的患者中,這種傾向尤其嚴重。

概率推理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患者即使在沒有充足的資訊下,也會出現妄下定論的情況(jumping to conclusion),

異常特出感 (aberrant salience)
我們的環境中,充斥著大量資訊;並非所有資訊都會進入我們的意識而被注意到,一些重要或與我們有關的資訊,會引起多巴胺活動,產生 “突出感” (salience)。但假如多巴胺紊亂 (chaotic dopamine firing),特出感出現異常情況。即使對於平時覺得很普通而不特別的事件,都會覺得異常,於是便有機會出現妄想。


研究發現約50%的妄想會導致一些行為,例如是對自己或他人的防禦行為,但暴力並不常見。雖然這些想法與現實有點距離,但患者卻會確信這是一件事實。有些時候,我們作為家人和朋友,或會感到這些想法難以理解,即使家人以合理的邏輯和證據與患者討論,患者也難以改變這些想法,不能接受事件有另一種解釋。若家人為改變這些思想而和患者爭執,很多時候只會帶來互不信任及憤怒。我們需明白這些思想是病為患者帶來的影響,而不是因為患者的固執和愚昧。雖然有些時侯這些想法也會很影響家人的情緒,但我們也需避免過份的情感反應、嘲笑或威嚇。

如希望詳細了解如何處理妄想,請按此

Download

什麼是負性徵狀?

​受到負性徵狀的影響,患者會失去或減少原有的能力。患者或會經歷以下的情況:

情感表達的程度和種類有所減少
情感表現平板、麻木、面部表情缺少變化,對周圍的事沒有情緒上的反應等。

思想和言語的流暢度和效能減退
言語貧乏、很少說話,變得沉默寡言等。

實踐的動力減弱
對身邊的人或事缺少興趣、不想接觸別人、不願意上學或上班、睡眠增多、活動減少、疏於自理、忽視個人儀容及衛生,例如不洗澡、不理頭髮及衣著等。
 

負性徵狀較正性徵狀可能更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而且照顧有負性徵狀的家人可能會感覺到自己的負擔更重。一般而言,大部分患者的負性徵狀較正性徵狀維持更長的時間,而且較難醫治。而改善負性徵狀與提升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功能包括獨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等。

家人或會感到難以評估患者是否受負性徵狀的影響,因為這些特徵難以從常態中分辨出來,而且這些情況可能跟很多其他的因素有關,例如是藥物的負作用、情緒病等等。相對正性徵狀,我們可能較少留意或關心負性徵狀的影響,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與患者的關係不理想。若我們耐心鼓勵患者,與他們一同面對困難,患者也能逐步克服負性徵狀的影響。

Download

患者會經歷什麼階段?

患者會經歷什麼階段?

先兆期
病發前的數個月甚至數年會出現一些先兆,例如是社交生活、學業成績、工作能力或心理狀態上逐漸的改變或倒退。患者亦有機會出現部分先驅徵狀,包括失眠、多疑、難以集中、抑鬱、焦慮緊張及脾氣暴躁等。這些症狀並不明顯,而且往往會和其他的情況混淆,難以被察覺或理解成先兆期的症狀。如我們發現親友出現這些先兆,應及早預防。
 

活躍期
經歷活躍期的人會出現較明顯的徵狀,包括:思想及言語紊亂、妄想及幻覺。若親友出現這些情況,應及早接受治療。如果患者能盡早接受治療,所需藥物的劑量會較少,並能減少併發症,康復的效果亦會更理想。
 

康復或殘餘症狀期
大部分患者經治療後都可逐漸復原,但康復的時間及情況因人而異。在康復的過程中,仍可能出現一些殘餘徵狀,例如疏於自理、對身邊的人或事缺少興趣或動力、言語貧乏、失眠或睡眠過多、情緒暴躁及行為怪異等。進入康復或殘餘症狀的階段時,我們便應一同為預防復發作好準備。

 

Download